江山文學網(wǎng)-原創(chuàng)小說-優(yōu)秀文學
當前位置:江山文學網(wǎng)首頁 >> 人生家園 >> 短篇 >> 雜文隨筆 >> 【家園】槳聲欸乃話渡口(隨筆)

編輯推薦 【家園】槳聲欸乃話渡口(隨筆)


作者:關(guān)中赤子 秀才,1358.46 游戲積分:0 防御:破壞: 閱讀:943發(fā)表時間:2023-11-27 17:31:11

槳聲欸乃話渡口
   文/關(guān)中赤子
  
   北洛河,也稱洛河,古稱洛水或北洛水,為黃河二級、渭河一級支流,河長680.3公里,為陜西長度最大的河流。它發(fā)源于定邊縣白于山南麓的草梁山,由西北向東南注入渭河,途經(jīng)黃土高原區(qū)和關(guān)中平原兩大地形單元。河流自西北向東南,流經(jīng)志丹、甘泉、富縣、洛川、黃陵、宜君、澄城、白水、蒲城、大荔,至三河口入渭河。
   人常說,有河必有橋,有河也會有渡口。渡口是水上交通的樞紐,對于河流兩岸的人們來說,渡口有著重要的地位。
   在北洛河流域,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時代的發(fā)展,渡口已成為人們心中永久的記憶。
   洛河在陜北地域是一條比較大的河流。富縣縣城地處洛河西岸,作為縣城“門戶”的茶坊地處洛河東岸。縣城與茶坊之間在1970年以前沒有橋梁通行,來往行人和物資輸送等,都需要在縣城東門外(縣城與圣佛峪之間)乘木船渡河。那時候的木船長約8米左右,寬約4米左右,用一條直徑5厘米左右的粗大麻繩,系在洛河兩岸的巨石上。行人上船后拉動繩索,木船則以反作用的原理漂行于水面。這便是“鄜州城外水漂船”的來由。1970年,城區(qū)北教場和茶坊之間的洛河過水石橋建成之后,富縣的渡船歷史就宣告結(jié)束了。
   資料顯示,洛川縣境內(nèi)的渡口有4處,其中3處因河水流量小且都是季節(jié)河,因此人們經(jīng)常憑列石渡河。唯有洛河,流水量較大,通過時要脫鞋挽褲,俗稱“徜靸(sa)”。遇雨后河水上漲,則無法渡過。
   洛川的交口河渡口,位于洛河與葫蘆河相交處,河床寬約250米,水面寬約50米,平時水深約2米。清乾隆十四年(1749),延、榆、鄜、綏四府二十一縣捐銀造中樣渡船兩只,招募水手8名。冬季船不能渡,即架橋梁,翌年冰消擺渡,又拆毀待冬再架。云南河渡口,在洛川縣城西10公里處,從這里渡河可到富縣吉子現(xiàn)鄉(xiāng),原來是通往甘肅慶陽的道路。
   地形地勢原因,洛河在黃土高原區(qū)渡口比較少,在洛河流域關(guān)中各區(qū)縣渡口則明顯比較多了。
   明清時期,沿北洛河白水、澄城、蒲城、大荔各縣縣志均有洛河渡口及航運史料的記載。
   白水縣溝底多有河溪,無渡船或橋梁,常于河道窄而水淺處間隔置放若干石塊,行人踩列石而過;無列石則赤腳,卷褲筒,從水淺處趟水過河,俗稱“搭撒”。肩背擔挑的人,柱棍探行。牲畜由人牽著過河。老年人、小孩和膽小的人,要別人背扶過河。行人因列石晃動,或水流湍急,有落水跌傷的,也有被淹死的。如遇河水暴漲,人畜均不得過。對人民的生產(chǎn)和生活造成了很大困難。所以人們說:“能走十里平,不走五里坡”、“能繞三五里,不趟一次河”。為了群眾出行方便,白水縣在洛河上建有張家渡、狄家渡、田家渡3處渡口。
   澄城縣境內(nèi)有船頭渡、洞子崖渡、蔣家河渡、李村渡、下段村渡以及堯頭渡、蔡鄧渡等7處;蒲城縣境內(nèi)有晉城渡、石羊渡、南灣渡、車渡、蒲石渡、晉王渡、常樂渡、黎起渡、直社渡、溫湯渡、曲里渡等11處;大荔縣境內(nèi)有船舍渡、石槽渡、太山渡、北陽洪渡等4處,其中蒲城過往澄城的蔡鄧渡、過往大荔的晉城渡,大荔過往渭南的船舍渡和縣內(nèi)石槽渡、北陽洪渡古代曾設官渡口,其余的都屬于民間渡了。
   船舍渡清時為官渡,民國二十年(1931),修筑大蒲公路成為公路渡口。
   倉西渡口,位于大荔縣城東南30公里處。據(jù)清王兆鰲《朝邑縣志》載:“按金史朝邑渡曰:渭河渡、洛河渡各有五艘棹,卒二十人”。又載清時,“渭河水夫二十名,工食銀四十三兩五錢五分六厘”。當?shù)厝罕娏暦Q“官船碼頭”。民國時期是朝邑、大荔、澄城、合陽、韓城等渭北各縣東出潼關(guān),西去長安的主要通道。抗日戰(zhàn)爭期間,曾具有坦克、汽車的船渡通過能力。?1960年,三門峽庫區(qū)形成,碼頭曾一度停滯,后因三門峽改建,范圍縮小,在庫區(qū)設置部隊、國營農(nóng)場,倉西渡又趨復蘇。1987年用鋼船50只,架設浮橋,專為軍事服務,人稱“軍渡”。
   有了渡口,就方便了來往和交流。歷史上,澄城與白水、蒲城洛河兩岸人民往來就因了渡口而方便和興盛。
   船頭渡口,那時候洛河水深1—2米,河面寬35米,不封凍,明代有小船擺渡。解放戰(zhàn)爭中,國民黨軍隊潰退時燒毀了洛河渡船。解放后,重造木船1只,載重2噸,有船工2人,拉纜繩擺渡,每船可容20余人,往返一趟需時15分鐘,平時每日約有渡客百余人次。蒲城西頭逢集會日,渡口多至六七百人次。洛河兩岸人民來往可見一斑。我們可以想象,洛河兩岸人聲鼎沸,槳聲欸乃,來來往往,熱鬧非凡。
   過去韓城、山西的煤、鐵、鹽等物資從龍門啟航或從汾河進入黃河運至潼關(guān),進入渭河再轉(zhuǎn)入洛河,逆行至朝邑北陽洪碼頭或太山頭碼頭卸貨,再由車載陸路運往周邊地區(qū)。
   民國初期,航運線路、物資種類都沒有多少變化。擺渡渡口除晉城渡、蔡鄧渡、石羊渡可通行車輛外,其余都屬于只通行旅的小渡。解放戰(zhàn)爭時期,人民解放軍曾在洛河船舍渡用木船架設浮橋,渡河西進。
   1949年解放戰(zhàn)爭時期,為了保證軍需物資的運輸,西韓公路的咽喉——石羊渡,由大荔分區(qū),成立石羊渡船管理委員會,由蒲城縣人民政府管理。
   1963年,由于三門峽庫區(qū)回水影響,北洛河河道淤積,航運停止,但各擺渡渡口仍然營運。
   隨著洛河建成多處公路橋梁,人車通行方便。1987年7月洪水沖走了洞子崖渡口的木船,洞子崖渡口中斷。
   20世紀90年代,除少數(shù)渡口有小型渡船外,多數(shù)渡口就退出了自己的歷史舞臺。

共 2176 字 1 頁 首頁1
轉(zhuǎn)到
【編者按】這篇隨筆,作者洛河流域的系列文章,本文敘述洛河流域的各種渡口。有河必有橋,有河也會有渡口,渡口是水上交通的樞紐,對于河流兩岸的人們來說,渡口有著重要的地位。在洛河流域,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時代的發(fā)展,除少數(shù)渡口有小型渡船外,多數(shù)渡口就退出了自己的歷史舞臺,渡口已成為人們心中永久的記憶。內(nèi)涵厚重的文字,感謝發(fā)文分享,推薦閱讀共賞!【編輯:秋覓】

大家來說說

用戶名:  密碼:  
1 樓        文友:秋覓        2023-11-27 17:32:09
  作者洛河流域的系列文章,本文敘述洛河流域的各種渡口。有河必有橋,有河也會有渡口,渡口是水上交通的樞紐,對于河流兩岸的人們來說,渡口有著重要的地位。感謝賜稿,期待更多精彩!
秋覓
回復1 樓        文友:關(guān)中赤子        2023-11-27 17:36:22
  感謝老師編輯點評鼓勵。
共 1 條 1 頁 首頁1
轉(zhuǎn)到
分享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