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學(xué)網(wǎng)-原創(chuàng)小說-優(yōu)秀文學(xué)
當(dāng)前位置:江山文學(xué)網(wǎng)首頁 >> 海藍(lán)云天 >> 短篇 >> 雜文隨筆 >> 【海藍(lán)】韓氏源流與韓信家世考(散文)

  【海藍(lán)】韓氏源流與韓信家世考(散文)


作者:霞中子 進(jìn)士,7668.80 游戲積分:0 防御:破壞: 閱讀:3472發(fā)表時間:2023-12-13 09:51:31


   一、從母系社會到父系社會
   1、母系社會
   愴術(shù)(女性,天黿氏,黃帝的太祖母)——茴芒(女性,方雷氏,黃帝的曾祖母)——赤哲(女性,少典軒轅氏,黃帝的祖母,生子少典,少典是黃帝之父親。)
   2、從少典起進(jìn)入父系社會
   少典(黃帝之父,配附室“有蟜氏”,生“姬芒”,“姬芒”就是黃帝。本文以黃帝為第1世,于是有如下關(guān)系:
   第1世姬芒(即黃帝,姓姬,名軒轅,黃帝之妃叫“嫘祖”,生二子,長玄囂,次昌意)——第2世玄囂——第3世蟜極——第4世帝嚳。
   帝嚳有四妃:元妃姜嫄,有邰氏之女,生子后稷;次妃簡狹,有娀氏之女,生子契;三妃慶都,陳豐氏之女,生子堯;四妃常儀,訾氏之女,生子帝摯。于是有如下關(guān)系:
   第4世帝嚳,其元妃姜嫄生子后稷——第5世后稷,即周朝始祖姬棄——第6世姬奦望——第7世姬叔望——第8世姬不窟——第9世姬鞠——第10世姬公留——第11世姬慶節(jié)——第12世姬皇仆——第13世姬差弗——第14世姬毀陯——第15世姬公非——第16世姬高圉(另有一說是,第16世姬辟荒,第17世姬高圉)——第17世姬亞圉——第18世姬公叔——第19世姬稟父——第20世姬季歷——第21世姬昌(周文王)——第22世姬發(fā)(周武王,公元前11世紀(jì))——第23世周成王姬誦——第24世周康王姬釗——第25世周昭王姬瑕——第26世周穆王姬滿——第27世周共王姬繫扈——第28世周懿王姬囍——第29世周孝王姬辟方——第30世周夷王姬燮——第31世晉穆侯姬費(fèi)王——第32世曲沃桓叔姬成師。
   二、“曲沃代晉”的歷史過程
   姬成師與韓氏源流和韓信家世有極大關(guān)系,要真正厘清韓氏的源流,就必須比較詳細(xì)地了解晉國的歷史。
   姬成師為何被稱為“曲沃桓叔”呢?這得從“曲沃代晉”(或“曲沃代翼”)的歷史過程說起。這個歷史過程很復(fù)雜且很血腥,它是春秋早期,晉國發(fā)生的一起長達(dá)67年的同宗相殘的血案。最后,晉國的公族曲沃武公攻入了晉都翼城,打敗了晉侯緡,取代了晉國的君主,以“小宗”篡奪“大宗”,成為“禮樂崩壞”的開端。
   公元前11世紀(jì),周武王姬發(fā)伐紂,建立了西周王朝。然后,姬發(fā)追認(rèn)其父姬昌為“周文王”。周武王逝,其子姬誦繼位,號為周成王。當(dāng)初年幼的周成王和弟弟姬叔虞一起玩耍,他把桐葉削為珪形,將唐國“戲封”給叔虞。史官以“天子無戲言”為由,使戲言成真。叔虞獲封到唐國后稱唐叔虞,史稱這一事件為“桐葉封弟”。叔虞死后,他的兒子燮父繼位,將國號改為晉,這便是晉國的來歷。
   周成王與唐叔虞是同輩人,周成王的地位是周朝天子,唐叔虞只是周成王所封的諸侯王,兩者是上下級的關(guān)系。晉國只是西周王朝管轄下的眾多諸侯國之一。晉國的都城在“翼城”。
   自周成王“桐葉封弟”、晉國建立起,晉國的第1代、第1任統(tǒng)治者是唐叔虞。唐叔虞傳到第9代,有姬費(fèi)王和其弟弟晉殤叔。
   周成王傳位到第8世時是周夷王姬燮;而唐叔虞傳位到第8世時是晉獻(xiàn)侯姬籍。姬籍之父是晉厘侯姬司徒;姬籍生二子,長子是晉穆侯姬費(fèi)王,次子是晉殤叔,兩者都是唐叔虞的第9世孫。
   周夷王姬燮和晉獻(xiàn)侯姬籍,都是黃帝的第30世孫;都是帝嚳的第26世孫。周夷王姬燮是周成王姬誦的第8世孫;晉獻(xiàn)侯姬籍是唐叔虞的第8世孫。
   晉獻(xiàn)侯姬籍的兒子,即唐叔虞的第9世孫晉穆侯姬費(fèi)王。姬費(fèi)王妻齊姜氏,生有兩個兒子。公元前805年生長子,名姬仇,幾年后又生次子,名姬成師。姬仇、姬成師,都是唐叔虞的第10世孫。
   姬費(fèi)王是晉國的第9任國君,史稱晉穆侯,在位27年。
   晉穆侯姬費(fèi)王去逝后,因其長子姬仇是正統(tǒng),本應(yīng)由10世姬仇繼位,但是9世晉殤叔卻篡奪侄子姬仇之位,成為晉國第10任國君。
   晉殤叔在位4年后,姬仇推翻了晉殤叔,奪回了政權(quán),成為晉國第11任國君,史稱晉文侯,在位35年。
   晉文侯姬仇的弟弟10世姬成師,一直覬覦晉國國君的位置,他在暗中發(fā)展自己的政治勢力。公元前745年,晉文侯去世,其子11世姬伯繼位,成為12任晉君,史稱晉昭侯,在位6年。
   11世晉昭侯姬伯即位第一年,出于政治上的多方權(quán)衡與考量,就封其叔父10世姬成師于曲沃(今山西聞喜),于是姬成師被稱為曲沃桓叔。曲沃桓叔建都城于曲沃,這便是曲沃政權(quán)的創(chuàng)始。
   曲沃是個遼闊肥腴之地,“曲沃”這個封地都城比晉國都城“翼城”還要大,這是不合禮法的。周天子是“大宗”,諸侯是“小宗”;晉國是“大宗”,晉國的分封地曲沃是“小宗”?!靶∽凇辈荒苌w過“大宗”,這是禮制法度。曲沃大于翼城,這是犯忌的,這為“曲沃代晉”埋下了隱患。這里的“代”字是“取代”的意思。
   公元前739年,晉國大臣潘父殺死晉昭侯姬伯,卻迎納曲沃桓叔姬成師到翼城來執(zhí)政,于是10世曲沃桓叔成為晉國的第13任統(tǒng)治者。但是晉國臣民極力反抗,將桓叔姬成師趕回曲沃。但姬成師仍為晉國的實(shí)際掌控者。
   曲沃桓叔在位14年,死后其子11世姬鱔繼位,成為晉國實(shí)際上的第14任統(tǒng)治者,他在位15年,史稱其為曲沃莊伯。
   后來晉國人立晉昭侯之子12世姬平為第15任晉君,是為晉孝侯,在位16年。
   曲沃莊伯姬鱔繼位后不久,便開始伐翼,要奪取晉國國都翼城。公元前724年,姬鱔殺了晉君晉孝侯姬平。即使國君被殺,但晉人不受姬鱔之命,將姬鱔趕回曲沃,另立13世姬卻(姬郤、姬都)為第16任晉君。史稱晉鄂侯,在位6年。
   公元前718年,曲沃莊伯聯(lián)合鄭、邢二國共伐翼城。以“小宗”伐“大宗”卻變成“正義”的。在曲沃莊伯的強(qiáng)大攻勢下,晉鄂侯戰(zhàn)敗出逃。此時周朝天子周桓王派兵討伐曲沃莊伯,莊伯再次失敗,返回曲沃。周桓王便立晉鄂侯之子14世姬光為第17任晉君,是為晉哀侯,在位9年。
   第二年,公元前719年,曲沃莊伯就氣死了,其子12世姬稱繼立,是為曲沃武公。
   公元前709年,曲沃武公聯(lián)合陘廷伐翼。此戰(zhàn)曲沃武公大獲全勝,俘獲了晉哀侯。曲沃武公殺了晉哀侯,但晉國人并不擁戴他,堅持和曲沃武公對抗到底,并立晉哀侯之子15世姬校為第18任晉君,史稱晉小子侯,在位4年。
   公元前705年,曲沃武公誘召晉小子侯并殺之,這時周天子周桓王看不過眼,再次派兵伐曲沃武公,武公抵擋不住,又退回曲沃。周桓王立晉哀侯之弟14世姬緡為第19任晉君,史稱翼侯緡(又作晉緡侯),在位28年。
   公元前678年,曲沃武公伐晉緡侯,完全吞并了晉國的土地,成為晉國的實(shí)際控制者。隨后,曲沃武公用珍寶貴物賄賂新立的周天子周僖王,請求冊封他為晉君,周僖王見木已成舟,便給予批準(zhǔn)。于是,12世曲沃武公便成為第20任晉君,并列為西周諸侯,史稱其為晉武公,在位39年。
   至此,被晉昭侯封于曲沃的“小宗”政權(quán),歷經(jīng)曲沃桓叔、曲沃莊伯、曲沃武公等祖孫三代,歷時67年,歷經(jīng)5次戰(zhàn)爭,在殺了5位晉君(昭侯、孝侯、哀侯、小子侯、晉侯緡)、驅(qū)逐1位晉君(鄂侯)之后,以“小宗”身份正式取代了晉國“大宗”政權(quán),直接成為了晉國的新君主。這就是“曲沃代晉”的大抵過程。
   為使這個過程簡明起見,下面給出一個傳承線路圖:
   唐叔虞第9代第9任晉君,晉穆侯姬費(fèi)王,前812-785,在位27年——第9代,姬費(fèi)王弟殤叔篡位,成為第10任晉君,前785-781,在位4年——第10代第11任晉君,晉文侯姬仇,前781-746,在位35年,(侄從叔手里搶回王位)——第11代第12任晉君,晉昭侯姬伯,前746-739,在位6年——第10代第13任“準(zhǔn)晉君”,曲沃桓叔姬成師,前745-731,在位14年——第11代第14任“準(zhǔn)晉君”,曲沃莊伯姬鱔,前731-716,在位15年——第12代第15任晉君,晉孝侯姬平,前739-724,在位16年——第13代第16任晉君,晉鄂侯姬卻(郤、都),前724-718,在位6年——第14代第17任晉君,晉哀侯姬光,前718-709,在位9年——第15代第18任晉君,晉小子侯姬校,前709-706,在位4年,被晉武公姬稱所殺——第14代第19任晉君,姬校叔父翼侯緡(姬緡)前706-678,在位28年,被晉武公姬稱所滅——第12代第20任晉君,晉武公姬稱,前716-677,在位39年——第13代第21任晉君,晉獻(xiàn)公姬詭諸,前677-651,在位26年。
   三、韓氏的世系
   第10世第13任“準(zhǔn)晉君”曲沃桓叔姬成師,生二子,長子是第11世姬鱔,是晉國第14任“準(zhǔn)晉君”,號為曲沃莊伯,前731-716,在位15年;次子是第11世姬萬(后稱韓萬)。完成“曲沃代晉”之后的晉國第20任晉君晉武公姬稱,于公元前677年,將姬萬分封于“韓原”(今陜西韓城市),成為“韓原”的第一代統(tǒng)治者,史稱“韓武子”,是韓氏的得姓始祖,也就是韓氏的第1代。從此,韓氏繁衍了22代,終被秦國所滅。其傳承線路如下:
   韓氏第1代韓武子(又稱韓萬)——韓氏第2代韓賕伯(又稱姬賕)——韓氏第3代韓定伯韓簡(又稱姬簡)——韓氏第4代韓子輿韓輿(又稱姬輿)——韓氏第5代韓獻(xiàn)子韓厥(又稱姬厥),成為晉國執(zhí)政——韓氏第6代韓宣子韓起,于晉國執(zhí)政28年——韓氏第7代韓貞子韓須,公元前514年遷都平陽,即今山西臨汾市——韓氏第8代韓簡子韓不信,趕走范氏、中行氏——韓氏第9代韓莊子韓庚——韓氏第10代韓康子韓虎,韓趙魏滅掉智氏——韓氏第11代韓武子韓啟章,公元前424年遷都宜陽,前424-409,在位16年——韓氏第12代韓景侯韓虔,正式封侯,公元前408年遷都陽翟,前408-400,在位9年——韓氏第13代韓烈侯韓取,前399-387,在位13年——韓氏第14代韓文侯韓猷,前386-377,在位10年——韓氏第15代韓哀侯韓屯蒙,公元前375年遷都新鄭,前376-374,在位3年——韓氏第16代韓共侯韓懿(韓若山),前374-363,在位12年——韓氏第17代韓昭侯韓武,前362-333,在位30年——韓氏第18代韓宣惠王韓康,前323年稱王,前332-312,在位21年——韓氏第19代韓襄王韓倉(又稱韓惠緒),前311-296,在位16年——韓氏第20代韓厘王韓咎(一說又稱韓桓惠王),前295-273,在位23年——韓氏第21代韓桓惠王韓然(又稱韓武侯),前272-239,在位34年——韓氏第22代韓廢王韓安(又稱韓王安),前238-230,在位9年。(后被秦滅國)。
   四、韓信家世
   曲沃恒叔姬成師的次子韓武子(又稱姬萬、韓萬,)被晉武公姬稱分封至韓原,即韓氏的得姓始祖,被稱為韓氏的第1代。傳到了第19代是韓襄王韓倉,前311-296,在位16年。韓倉生三子,長子韓嬰(一說又稱韓忠義,早逝);次子韓蟣虱(又稱韓幾瑟,是庶子,一說又稱韓忠仁);三子韓厘王韓咎(一說又稱韓忠德,一說又稱韓桓惠王)。韓咎生二子,長子韓惠王韓然,(一說又稱韓武侯,又有說稱為“韓桓惠王”的,有點(diǎn)亂了);次子庶出,名韓王信。韓惠王韓然生二子,長子韓廢王韓安,(一說又稱韓王安),被秦滅國;次子名韓非(一說韓非是韓蟣虱之子,尚有爭議,待考)。
   再說第19代韓襄王韓倉的次子韓蟣虱(庶出),被派往楚國當(dāng)人質(zhì),一去不得返回焉。據(jù)說韓蟣虱在楚國娶民女為妻,生二子,長子韓臣顏;次子韓臣倫。韓臣顏生二子,長子韓信(即淮陰侯),次子韓柳。秦滅楚國時,韓臣顏淪為徭役民伕,不知所終。韓信成為流浪兒,背劍乞食,有“漂母飯信”、“胯下之辱”等傳說。韓信先投項梁,再投項羽,皆不得志,后被蕭何薦于劉邦,拜將大將,為創(chuàng)漢立下十大功勞,終為呂后謀害,并令滅其三族。韓信被害后,蕭何問心有愧,暗將韓信三歲兒韓瀅匿下,遣人將其急送南粵王趙佗,并囑其撫養(yǎng),以保留韓信一脈。為避禍計,南粵王將韓瀅改名換姓,呼“韋云際”,視為己子,撫養(yǎng)成人,后封之于海濱為世襲土官。韋云際后裔歷經(jīng)千年繁衍,子孫遍及嶺南,如今兩廣各地,多為韓信后裔者。韓信后裔這一支,世稱“韓改韋”,簡稱“韓韋”。
   五、結(jié)束語
   韓信是韓襄王韓倉(又稱韓惠緒)的后裔,是沒落的公子王孫,這是無可置疑的。韓信身佩寶劍,熟讀兵書,精通兵法,這是平民所不能的,由此可證其身出貴族。韓信少年之所以滄為破落子弟,這跟庶出的韓蟣虱被派往楚國當(dāng)人質(zhì),更因秦之滅楚有極大關(guān)系。韓蟣虱在楚國娶民女生二子韓臣顏韓臣倫,韓臣顏生二子韓信韓柳,古史未出斯言,且待考究。
   向來有學(xué)者認(rèn)為韋氏出于“豕韋國”的國君元哲;元哲出于少康;少康出于太康;太康出于夏禹;禹出于顓頊;顓頊出于昌意;昌意乃黃帝次子?!磅鬼f國”亡國后,國人以國號為姓,這便是“豕韋”氏的來歷。
   然而更有學(xué)者認(rèn)為,廣西大部分韋氏是“韓改韋”,是韓信之后裔。今考證得知,韓信必是韓襄王韓倉的后裔,而韓襄王是韓氏的得姓始祖韓武子(姬萬)的第19代孫。韓武子是晉國第21任國君晉武公姬稱所封于“韓原”的子爵。韓武子是曲沃桓叔姬成師的次子;曲沃桓叔姬成師則是唐叔虞的10代孫、晉國的第13任“國君”;唐叔虞是周成王姬誦之弟、周武王姬發(fā)之子、周文王姬昌之孫;周文王姬昌是“帝嚳”之第17代孫;“帝嚳”是“蟜極”之子、“玄囂”之孫;“玄囂”則是黃帝的長子。
   根據(jù)司馬遷《史記》記載,黃帝只生二子,長玄囂,次昌意,昌意生顓頊;玄囂生蟜極,蟜極生帝嚳。
   值得一提的是,南宋羅泌所編纂的,詳述華夏文明上古時期的歷史、地理、風(fēng)俗、氏族等方面的史事的宏篇巨著《路史》中言:黃帝生三子,長玄囂,次昌意,三苗龍;昌意生三子:長韓流,次安,三悃;韓流生顓頊。若依此說,顓頊并非昌意之子,而是昌意之孫,此言確否,有待深入考證。
   總的來說,“韓韋”出自玄囂,“豕韋”出自昌意,玄囂與昌意是黃帝兩個不同的兒子。“韓韋”與“豕韋”早在4600多年前的黃帝時代就區(qū)分了,不過兩姓都是炎黃子孫,都是中華大家庭中的一員。
  
  

共 5611 字 2 頁 首頁12
轉(zhuǎn)到
【編者按】考證了韓氏源流與韓信家世,非常專業(yè)的一篇文章,謝謝作者的用心。編輯錦妤。

大家來說說

用戶名:  密碼:  
1 樓        文友:錦妤        2023-12-13 09:52:06
  這個真不熟……謝謝作者了。
我的江山,我的夢想。
共 1 條 1 頁 首頁1
轉(zhuǎn)到
分享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