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學(xué)網(wǎng)-原創(chuàng)小說-優(yōu)秀文學(xué)
當(dāng)前位置:江山文學(xué)網(wǎng)首頁 >> 淡雅曉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曉荷.暖】朝圣天一閣(散文)

精品 【曉荷.暖】朝圣天一閣(散文)


作者:一棵艾蒿 秀才,1104.60 游戲積分:0 防御:破壞: 閱讀:957發(fā)表時間:2023-12-15 18:26:46


   到寧波不去天一閣,就好像沒去寧波一樣。我沒到過寧波,二十多年前倒是去過杭州,看過岳飛廟,西湖,蘭亭,魯迅故居,秋瑾故居,王羲之墓。那是初秋的一個上午,陽光明媚,滿目晴朗。去魯迅故居途中,還看到孔乙己賒賬的茶館,只是沒有見到孔乙己。在杭州,偶然在一條弄堂最里處看到《野草》雜志社的牌子,就與同事走進去,忘記了那個副主編的名字了,幸虧他告知了去王羲之墓的詳細路線,并意外地讓我們踏上了去慈溪的一輛桑塔納轎車。
   我那時并不知道,慈溪就在寧波境內(nèi)。到了慈溪,再有半小時就到寧波了。遺憾的是,我錯過了去寧波看天一閣的大好時機。自此,我再也沒有機會看到天一閣了。
   我為什么非要去看天一閣呢?其實那時候我并不知道寧波有個天一閣,也不曉得歷史上有個范欽。我曾經(jīng)為自己的孤陋寡聞感到羞愧,汗顏。我后來才知道,天一閣是中國最悠久的私家藏書樓,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家族圖書館之一。
  
   二
   知道天一閣,也是后來的事,再后來,讀到了余秋雨的《風(fēng)雨天一閣》。在此之前,陸陸續(xù)續(xù)讀到他的許多篇文化散文。在余秋雨的筆下,他寫蘇東坡、范仲淹、柳宗元,寫李冰,范欽等,他們都是才華橫溢而又命運多蹇的人,都具有“高貴又苦悶的靈魂”。他們因富有才華和個性而不容于朝廷,受到小人的詆毀。他們被冷落、被流放、被貶謫。他們的生命力受到擠壓和摧殘。但是,無論他們處在怎樣的險惡條件之下,都有不變的文化良知。惡劣的環(huán)境沒有折服他們,相反,反而磨練了他們的意志,激發(fā)他們更大的智慧,綻發(fā)出更燦爛的文明之花。
   余秋雨是做大學(xué)問的,他游走于山水,縱情于歷史,他在與歷史和現(xiàn)實對話中,不斷地拷問著千百年來的歷史長河中流逝的千奇百怪的事件。
   作為寧波人的余秋雨從一個文人的角度,更以一位同樣愛好讀書的家鄉(xiāng)人的角度,來寫他心目中的天一閣。可想而知,在這樣擁有濃烈情感的作家筆下,天一閣該是如何地動人心魄!
   有人說,到寧波不到天一閣,就好像到蘇州不看園林,到杭州不游西湖一樣遺憾。直到現(xiàn)在,每當(dāng)想起當(dāng)年去慈溪而沒有去天一閣時,就后悔,就埋怨自己孤陋寡聞,竟然不知道杭州有個天一閣。如今,即便是再想看天一閣,恐怕今生今世是無緣了。只能打開天一閣的圖片看一看,只能從網(wǎng)絡(luò)上欣賞一下天一閣了。
  
   三
   中國的歷史上,存在許多的文化奇跡。而天一閣的存在,就是其中的一個文化奇跡。讀余秋雨的《風(fēng)雨天一閣》,他筆下的藏書樓,不僅僅是藏書樓了,實際上已成為一種極端艱難、又極端悲愴的文化奇跡。
   的確,天一閣是永恒的,是獨一無二的。天一閣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所在,不僅有著歷史的厚度,更有民族精神的高度。在歷史學(xué)家閻崇年看來,天一閣不僅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在余秋雨看來,天一閣的歷史足可以寫一部恢宏的史詩。
   中國的文化史上,不能沒有孔子,孟子,老子,莊子,朱熹,王陽明;中國的文學(xué)史上,不能沒有屈原,司馬遷,李白,杜甫,蘇東坡,陶淵明;中國的收藏史,不能沒有天一閣。幸虧,明朝出了個范欽,因此才有了天一閣。
   中華大地曾有過數(shù)以千計的藏書樓。據(jù)文獻記載,最早的私人藏書樓始于北魏。秦漢以來,私家藏書與官藏并駕齊驅(qū),成為中華文化保存和傳播的兩大重要渠道。特別是從唐代出現(xiàn)雕版印刷以后,書籍開始普及,宋元以來漸成風(fēng)氣,明清則達到鼎盛。作為藏書文化物質(zhì)載體的中國藏書樓,它的規(guī)模、歷史和功績在世界文明史上都是獨一無二的。
   在此后的1500多年中,相繼出現(xiàn)過幾千座藏書樓,其中有一定影響的就達1000多座。滄桑歲月、兵燹動亂、榮衰起伏、朝代嬗替,更改著藏書樓原有的外貌特征,但惟一抹不掉的是那一縷書香,那一種氣質(zhì)。
   我不可能見到先秦時期的商王室藏書、周王室藏書、諸侯藏書,那時候官方藏書的規(guī)模已經(jīng)很大。而商代藏書最有力的實證是發(fā)現(xiàn)于河南安陽小屯村的殷墟甲骨。這些甲骨文獻是我們現(xiàn)在能夠看到的我國最早的典籍史料,其中這些典籍史料的集中放置地便是我國古代藏書樓的雛形。到了周朝,圖書典籍的收藏就有了特定的圖書室,而且藏書的種類也開始從甲骨文獻增加到竹木簡冊、玉版和早期的絲綢類帛書。
   魏晉南北朝時期,連年的戰(zhàn)亂烽煙,使官府藏書屢遭毀損。但是各朝統(tǒng)治者都熱心搜集圖書。梁武帝還特辟“文德殿”和“華林園”,專門用于典藏書籍。到其晚年,藏書已越七萬卷。而私家藏書,無論人數(shù)、數(shù)量與質(zhì)量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萬卷以上的藏書家也屢見不鮮,最多的達三萬卷,而且出現(xiàn)了專門建造藏書樓的現(xiàn)象,北魏平恒“別構(gòu)精廬,并置經(jīng)籍于其中”。
   隋唐五代時期,科舉制的確立,對藏書事業(yè)發(fā)展起了積極促進作用。到了五代十國時,營建藏書樓更為普遍,并出現(xiàn)專門名稱,如北有契丹王子耶律倍的“望海堂”,南有吳越暨齊物的“垂象樓”。佛道寺觀藏書數(shù)量也開始增大,書院藏書形成規(guī)模。
   在宋代,“三館”是官方最重要的藏書樓,即集賢院、史館和昭文館。三者藏書達八萬卷。在我國藏書史上,宋朝的私人藏書有過輝煌的一頁,藏書家人數(shù)之多,分布之廣,藏書數(shù)量之大,超過宋以前歷代總和。這都是因為宋朝興起了私人講學(xué)之風(fēng),從而形成了私人藏書樓的快速發(fā)展。
   到了明代,官府、私人、寺廟和書院藏書的規(guī)模大大超過前代,特別是私人藏書家的隊伍空前壯大,藏書樓如林聳立。而范欽一生愛書成癖,宦游期間,每到一地,必四處搜訪當(dāng)?shù)氐奈墨I,尤其喜愛明刻本,如明代的地方志、科舉錄、政書、實錄及詩文集等。
   天一閣之名,取義于《易經(jīng)注》中天一生水之說,因火是藏書樓最大的禍患,而“天一生水”,可以以水克火,所以取名“天一閣”。
  
   四
   范欽一生不僅愛書,藏書,且還是個好官。嘉靖年間,倭寇猖獗,汀、漳等地更是倭患重地。范欽任副都御史時,與俞大猷等人聯(lián)手抗倭,取得重大勝利。史料記載:升副都御史,巡撫南、贛、汀、漳諸郡,擒巨寇李文彪,平其寨。賜金綺。疏請筑城程鄉(xiāng)之濠居村,添設(shè)通判一員,以消豫章、閩、粵三省之奸;立一參將于漳、潮、惠、韶間,以備倭。從之。又擒大盜馮天爵,升兵部右侍郎。
   寧波湖西有一位大學(xué)者,名叫豐坊,原在南京做宮,回鄉(xiāng)后在湖西月島旁邊造了一座“萬卷樓”,專門藏書。因為志趣相同,范欽和豐坊就成了好朋友。豐坊十分贊賞范欽,寫了一篇《底柱行?贈憲伯東明先生之江西》相贈,在詩中將其比喻成國家的“中流砥柱”。這件作品被范欽摹刻上石,留存至今。
   一天傍晚,豐坊剛寫完文章,忽聽門外有人叫賣螃蟹,他便買了一串,燙好老酒,請范欽前來對酌。兩人在書樓上邊喝邊敘,蠟燭點完一支,又續(xù)上一支,酒喝了一杯又一杯,最后竟雙雙醉倒在床上。到了半夜,湖上刮起大風(fēng),書房門被吹開,蠟燭被吹倒并點著了蚊帳,可是兩人仍在呼呼大睡,等兩人驚醒,書樓已火光沖天,等四鄰趕來撲滅,萬卷樓已經(jīng)燒了大半。
   自此,范欽好像生了一場大病,每天心神不定,擔(dān)心自己的藏書樓有朝一日也會遭到劫難。從此,他更加小心地保護自己的書籍,再也不敢喝酒了,每晚睡覺前,都要親自到書房四周查看火燭,并不準(zhǔn)兒子在書樓過夜。即便這樣,范欽還是不放心,仍舊日夜思考著防火問題。
   一天,范欽在花園鋤草,忽然翻起一塊紫醬色的卵石,在太陽光下閃閃發(fā)光。他連忙拾起一看,只見上面鏤刻著一行正書:“天一生水,地六成之”。范欽一心想著防火,一看到這八個字忽然開竅:“天一生水,以水克火”這是上天的指點吧!于是,他馬上將東明草堂改名為天一閣,把藏書樓改建成朝南座北的六間二樓藏書樓,樓上一統(tǒng)間表示“天一”,樓下六開間,表示“地六”。
   以后,范欽又拓建了花園,加高了防火墻,還在樓前挖了一個水池,取名天一池,用來防備內(nèi)外火災(zāi)。
   古之戰(zhàn)亂頻繁,藏書極易損壞。余秋雨在《風(fēng)雨天一閣》中,提出了藏書的幾個極為苛刻的條件,而將這些條件全都集于一身的人,并把它做到的人,古今只有范欽,只有這個家族,范氏家族。正因為如此,天一閣的藏書才得以保存到今日。一直到1673年(清康熙十二年)明末清初思想家黃宗羲才有幸成為外姓人登閣第一人。自此以后天一閣才進入相對開放的時代,但仍只有一些真正的大學(xué)者才會被允許登天一閣參觀。
   可想而知,能夠進入天一閣的人,是有多么大的榮幸才能一覽其中的浩瀚古籍?以至于一代大家黃宗羲在登上天一閣之后,便發(fā)出了:”讀書難,藏書尤難,藏之久而不散,則難之難矣?”的感嘆。
   但是,眾所周知,它的大門打開的瞬間,也意味著它失落的開始。
   萬歷十三年(公元1585年),八十歲的范欽溘然長逝。在去世前,范欽寫下了一首《自贊》詩:
   爾負爾軀,爾率爾趍。
   骯臟宦海,隱約里閭。
   將為龂龂之厲,
   抑為嬽嬽之愚乎?
   古稱身不滿七尺而氣奪萬夫,陸沉人代而名與天壤俱,
   蓋有志焉而未之獲圖也。吁!
   此詩為范欽的絕筆之作,是人生理想遭遇現(xiàn)實洗禮后的終極拷問,浩然之氣溢于言表。
   范欽去世后,長子范大沖為父申請卹典。時任巡撫浙江都御史溫純在疏中認為,范欽官至三品,惠愛民眾且有軍功,應(yīng)得卹典。
   范欽當(dāng)然想不到,在他去世后的三百多年里,天一閣也經(jīng)受了它有史以來最慘痛的損失。
   乾隆三十七年,朝廷下詔修纂《四庫全書》,便向天下征集遺書,要求進呈備用,乾隆在上諭中專門說到了天一閣。于是,范氏后人不得不應(yīng)詔進書。當(dāng)時進呈了多少書,沒有確切的記載,據(jù)光緒十年編輯《天一閣見存書目》時考察,被收錄的有九十六種,列入存目的有三百七十七種。這樣的表現(xiàn),引起朝野震動,龍顏大悅,于是下諭昭示天下:“藏書家頗多,而必以浙之范氏天一閣為巨擘?!边@毋庸置疑地將天一閣推至藏書第一家、天下第一樓的至尊地位。
   1840年,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1841年,寧波府城陷落。英國占領(lǐng)軍掠奪《大明一統(tǒng)志》等輿地書數(shù)十種。至1847年,天一閣中僅存書籍2223部。
   1861年,太平軍攻陷寧波,盜賊乘亂盜取天一閣藏書出售,后部分書籍被范欽十世孫范邦綏盡力購回。
   1914年,大盜薛繼渭潛入天一閣,與樓外盜賊里應(yīng)外合,將盜走的天一閣書籍運往上海,在書店中出售,后被商務(wù)印書館的張元濟巨資贖回一部分,藏于東方圖書館涵芬樓,但在抗日戰(zhàn)爭中由于東方圖書館被炸而焚毀。這一事件使得天一閣藏書損失千部。
   天一閣是幸運的。它經(jīng)歷了風(fēng)風(fēng)雨雨,經(jīng)歷了一場一場的戰(zhàn)亂,天一閣仍然默默矗立著。不僅沒有坍塌,毀壞,一蹶不振,相反它頑強地存活下來。
   天一閣不語。我在想,它其實是有苦衷,內(nèi)心忐忑不安的。天一閣的苦衷和忐忑不安,是因為在歷史上它曾經(jīng)被戰(zhàn)火揉躪過,被賊人窺伺過,被戰(zhàn)火焚燒過,被入侵者搶奪過!
  
   五
   我一直在想,天一閣是一部歷史的《大百科全書》,更是一部書籍的《四庫全書》。天一閣是與文化、典籍、孤本、善本、傳承、愛國、民族、精神等詞匯聯(lián)系在一起的。天一閣書籍的每一都密密麻麻刻滿了歷史,從縫隙里能尋找出朝代的更迭。能聽到歷史的聲音。
   及至當(dāng)代,人們幾乎不再議論天一閣,也不再借它來璀璨中華文明。人們只是把它作為一種文化現(xiàn)象來看待了。
   由此,我越發(fā)敬畏天一閣了。有一天我突發(fā)奇想,我們應(yīng)該去朝拜天一閣才對!之所以這樣,就是要表明我對天一閣的態(tài)度,天一閣就是我內(nèi)心的圣地。我朝拜它,是朝圣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就是要讓全世界都知道,中國文化是有生命力的,它已經(jīng)醒來。
  
  
  

共 4586 字 1 頁 首頁1
轉(zhuǎn)到
【編者按】天一閣的名聲估計喜好讀書之人大多知悉,小編我在青春年少時就因為閱讀過本縣城文化名人描寫天一閣的散文而對其印象頗深。及至讀過余秋雨的關(guān)于天一閣的散文敘述,更加深入了解了其存在的文化魅力。中華文化的淵源與傳承,不僅是一代一代文人志士的思想積淀傳承,還有讀書人對思想智慧結(jié)晶的載體--書籍的收藏傳承。作者在文中詳細深入的講敘了中國藏書發(fā)展的歷史過程,歷朝各代政府、民間仁人志士及文人對于書籍收藏的努力。其中流露出作者對中華文化的熱愛,對文人志士的敬仰,尤其對天一閣的前世今生以及其創(chuàng)建者范欽的敬慕。中華文化之所以傳承數(shù)千年而不滅,正是有無數(shù)像天一閣藏書者的精神存在的因素。感謝老師帶來的精美散文分享,力薦賞閱?!緯院删庉嫞菏拤ā俊窘骄庉嫴?精品推薦F202312240001】

大家來說說

用戶名:  密碼:  
1 樓        文友:蕭墾        2023-12-15 18:42:36
  問好老師,感謝對曉荷的大力支持,創(chuàng)作愉快。
2 樓        文友:暗夜百合        2023-12-21 13:30:58
  拜讀老師佳作,祝文思如泉涌,創(chuàng)作愉快
曲中影,酒中情。莫訴忠良。
3 樓        文友:何葉        2023-12-25 10:26:17
  恭喜精品!圣誕節(jié)快樂!
何葉
共 3 條 1 頁 首頁1
轉(zhuǎn)到
分享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