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荷·實力寫手】開春時節(jié),走過蘇滬杭(散文)
癸卯臘月二十五立春當天,在北方桐鄉(xiāng)細而密的飄雪中,我和妻踏上了開往蘇滬杭的列車。
一、行駛在路上時不由地漫想和低吟
上初一時地理課上老師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蹦菚r年少的我就對蘇州杭州充滿了無比的向往,想,什么時候能親眼目睹一下那“人間天堂”該多好!上高中期間,如今已去世十余年的我的鄰居同學也曾對我說:“我有一位表哥,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都去過,感覺像人家那樣死了這輩子都沒啥遺憾的!”這種說法,對于初中時才轉過縣城高中時才去過地區(qū)市上大學期間才到過省城的農村出生的我來說,頗有心理的震撼力。在當時的我看來,這些大城市也許是自己窮盡一生都遙不可及的地方啊。整整二十年前遺憾地從蘇杭路過,而上海至今連路過都不曾有過——也就是說四十余年來我將第一次真正踏上祖國東南古吳越大地上的蘇滬杭。
車近山東古東魯大地,我不由在心里低吟起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的長詩來,多想與千年前的謫仙人一樣,“一夜飛度鏡湖月”呀!火車穿過南京長江大橋,在陰郁的天色中眺望,寬闊的長江江面上幾只帆船緩緩而行?!耙唤媳?,消磨多少豪杰!”元代詞人薩都辣次韻蘇東坡《念奴嬌》的兩句詞油然顯現(xiàn)于腦海。同時毛澤東抒寫的人民解放軍橫渡長江占領南京的七律也不由低吟起來: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甚至歷史上無數(shù)次南征北伐的慘烈場面浮現(xiàn)于眼前……
二、蘇州,尋訪明清時的英雄遺跡
我和妻在蘇州下車時正值春雨綿綿,有點料峭春寒。與等在此地的女兒匯合后我們一起就近游覽了袖珍園林藕園?!奥槿鸽m小,五臟俱全”,藕園里回廊水榭,小橋流水,精致而淡雅,蘇州園林的特色畢現(xiàn)。晚上打卡蘇州現(xiàn)代化標志性建筑大秋褲狀的“東方之門”——兩座摩天高樓頂部弧形相接相通,加上燈光效果后視覺沖擊力極強。
蘇州可游覽的風景名勝太多太多了。從春秋戰(zhàn)國至近現(xiàn)代,蘇州都應是中國人文情境遺跡最豐富的城市之一,也是中國資本主義萌芽最早的地方。在如今的中小學課本或課外讀物上就出現(xiàn)了不少于此有關的詩文和才子文人,如寫到寒山寺的《楓橋夜泊》、記述抗閹而死壯舉的《五人墓碑記》,如編寫了《三言二拍》的馮夢龍、中華第一評點家金圣嘆,還有風流才子唐伯虎等等,真是不勝枚舉。但北宋大文豪蘇軾還是說:到蘇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不說文人墨客,歷史上帝王將相來到蘇州,莫不游覽虎丘,從秦始皇到乾隆帝都如此。
第二天我獨自去尋訪虎丘,欲在其河岸大堤上憑吊五人墓,并面對著讀一讀其碑記。《五人墓碑記》追述了明末魏忠賢閹黨抓捕革職在蘇州老家的東林黨人周順昌,而他的馬夫和互不相識的四位市民壯士義奮反擊閹黨爪牙,從而被誣暴亂最終被抓處死的事跡。在閹黨被除滅后,蘇州市民隆重安葬了五人,之后又有當時大才子文人張溥寫了《五人墓碑記》,以彰揚五人堅持正義挺身而出無畏抗暴的英雄壯舉。多年來教授這篇碑記文章,我每一次都被深深地感染感動,十幾年前還為此文做了字句段的評點——這也是系統(tǒng)讀了金圣嘆評點才子書后,我第一次學著評點經(jīng)典好文呢!
走過“吳中第一山”宣傳橫標,進入虎丘風景區(qū)。在我看來,所謂“第一山”無非就是北方隨處可見的一座小小丘陵而已。一進大門呈現(xiàn)著一排歷朝歷代蘇州官員名人詩詞字畫,展示著這里昔日的繁盛。沿坡或臺階而緩登,努力搜尋著與古吳王姑蘇臺有關的遺跡,以及五人墓和碑記。但直至登頂,除了看到一座斑駁古老并有點傾斜的七級佛塔外,我想尋找的一樣也沒找到!終于忍不住問詢一位以電車攬客的老人,他說這兒沒有什么姑蘇臺,只有個望蘇臺;五人墓不在景區(qū)內,而在出了南大門的河道邊呢。
我快步返回走出景區(qū)南門,左拐沿著河道急尋,百米左右進入一處雜亂施工小院,前路被鐵皮、石板徹底封死了,鐵皮竟延伸至河面上一截,跨越或鉆過去毫無可能。我出院門問一老人,她說再前幾十米即可見到,若繞得退回去兩次穿越河橋,得走極遠的路,還不知能不能到跟前呢。我聽后失望至極!憤憤地想,這么有歷史意義的五人墓,怎么就得不到足夠重視呢?我又心有不甘地返回小院,蹲下身隔著鐵皮縫隙向里張望,但什么也看不到!最后就著蹲身我索性跪地向五人墓方向鄭重地磕了三個頭,遺憾拜別……
臘月二十七下午,我趕至蘇州博物館參觀。每個地區(qū)都有其地域文化淵源,吳越文化似乎都可追溯到良渚文化乃至更前的古文明時期,但以蘇州為中心的吳文化從春秋戰(zhàn)國起開始交匯到中原文化圈。此后即有過一次次政治或經(jīng)濟的輝煌,如春秋戰(zhàn)國時的吳國,如唐宋后的“蘇湖熟天下足”,再如太平天國后期重要將領李秀成在此建忠王府苦撐危局。如今的蘇州博物館還占據(jù)著忠王府的一部分。
關于太平天國的忠王李秀成,我們中學時歷史課本上還是很正面的,但現(xiàn)在似乎有點模糊,反而剿滅太平天國的曾國藩越來越火越“圣人”化了。我想最重要原因就是李秀成兵敗被俘臨死前被曾國藩誘導寫了一份幾萬字的《自述》,敘說了太平天國后期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等方面的要事,其中寫到了英王陳玉成被俘后毫無畏懼英勇就義,這似乎成為李秀成變節(jié)的證據(jù)和恥辱,卻反而證明了“英王英勇,忠王不忠”。
現(xiàn)代社會以來我們的觀念中,似乎喊著短促而鏗鏘有力的口號赴死的革命志士才是值得贊頌和擁戴的,那些優(yōu)柔寡斷留下絮語的領袖似乎不那么英勇了,即使最終英勇就義,也往往給他們貼個猶豫動搖懦弱不堅決甚至對革命不忠誠的道德標簽。
不由想到了紅色革命的前期領袖瞿秋白,他在被俘后以知識分子的身單力薄甘愿從容赴死,但卻寫了一篇長文《多余的話》,這使他犧牲后的許多年里似乎不那么英雄無畏了,甚至可能成了革命人生的瑕疵。改開后做過人民日報副總編的梁衡先生寫了一篇《覓渡,覓渡,渡何處》的長文,深刻剖析了瞿秋白作為紅色革命領袖和作為文人知識分子的心路歷程,還原了他首先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而后是一個真正的文人知識分子,最后才是被歷史的洪流裹挾成紅色革命領袖被俘而從容赴死的本來面目……
歷史賦予每位革命志士都是有骨有魂、有血有肉的,表現(xiàn)出來的風貌也應是立體的、多面的,區(qū)別在于是否留下影像、器物或文字等。留下的或許由猶疑而決絕到從容赴死,有血有肉,顯得更真實更人性更接天地氣,看到或讀來不免唏噓落淚;未留的只能憑后人想象貼上標簽,顯出一個高大而模糊的形象而已。
三、在上海,感受多年來意識里的“名”與“實”
甲辰年正月初一前后幾天在上海度過,也是人生中第一次在大都市里過大年。
上海的名勝非外灘莫屬了。從小觀賞上海灘的影視劇里,無非就是上海灘的打打殺殺靡靡之音脈脈溫情之類。因在青島待過一年,多次去海邊沙灘之故,覺得上海灘也無非就是沿著海邊有一大片沙灘,沙灘連著廣闊的廣場,供游人游玩、集會等。記得媒體報道過有一個跨年夜,成千上萬的人涌向外灘,導致了踩踏事故。這更強化了我上海外灘大廣場的“認識”。沒想到此次親眼目睹,既沒有什么大廣場,也不在沿海,而是沿黃浦江兩岸較寬的磚石水泥大堤而已!
一踏上實實在在的“上海灘”,我便喜歡上了這樣的大堤,不僅因為對面浦東耀眼的東方明珠塔和現(xiàn)代化氣息十足的浦東林立的高樓群,更因為其背后百年歐美建筑金碧輝煌的燈光映襯的夜景很迷人。四五天里我們四次游覽外灘,每次都挨到天黑看如夢如幻的夜景。我甚至沿著外灘大堤徒步走了有十幾里,正月初一大中午我騎著共享單車沿外灘車道騎行了二三十里……
在上海,我試圖尋訪一些近現(xiàn)代名人尤其是文人故居,看到了有門牌的巴金故居、老舍故居等,竟很偶然地在建國中路里弄口發(fā)現(xiàn)了在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上頗具爭議人物楊度的故居!我們進入假三層里弄式花園洋房參觀了漫畫家張樂平的故居,此時才知曉張樂平的作品不僅有悲慘的三毛流浪記,還有三毛抗日打鬼子的從軍記等。更令我驚異的是,海島臺灣那位叫“三毛”的女作家竟是張老的干女兒,曾親自到此拜望并小住過??上ぴL胡適故居費了好大周折而不得。張愛玲故居倒是找到了——常德公寓195號,但沒有她的標志門牌,像她這種舊式文人作家,在新社會不被提及或不屑提了。我想最重要的原因是她后來不愿與新社會合作,且縱觀她的作品又都充滿了所謂小資情調,更為要命的是她還曾與汪偽大漢奸胡蘭成有一段紙約婚姻。于新社會而言,可以說她的人生愛情婚姻和作品每一格都難入,格格不入。不過改開后一切都寬容開來,她的作品也盛行起來——連本人當過漢奸的周作人的小品文都能流行起來,她揭示人性透骨徹髓的作品沒有不盛行的道理罷!
抽出一個下午時間,我專門參觀了石庫門的中共一大會址及其設置在地面下的黨的一大紀念館。
從小接受傳統(tǒng)紅色教育,雖印象深刻,但不如實地參觀感受得透徹。萬事開頭難,在軍閥恐怖統(tǒng)治下搞開天辟地的革命更難。一大會址黨的十三位開拓者當年圍坐的桌椅依在,墻壁上畫面依然再現(xiàn)著當年與會的情景。尤其是一走入黨的一大紀念館,我仿佛置身于當年那個血雨腥風多災多難的時代。中國從鴉片戰(zhàn)爭后漸漸地變成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國家,遭受著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封建主義的壓迫,為挽救國家和民族的危亡,“中國的先進分子進行了英勇的抗爭和艱苦的探索,這些斗爭和探索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中國社會的進步,卻未能改變中國的社會性質和人民的悲慘命運?!闭窃谶@樣的歷史背景和現(xiàn)實形勢下,中國共產(chǎn)黨才應運而生了。認真而虔誠地端詳著一幀幀珍貴的實物圖片,一張張人物照片,一幅幅歷史的畫面,我不住地感慨,先輩先烈們?yōu)閲抑\獨立為民族謀幸福的腳步太艱難了!歷程太艱辛了!黨的創(chuàng)建和開天辟地的革命太不易了!偉大的開端,一切的奮斗,一切的犧牲,一切的創(chuàng)造,都源自于一種崇高的信仰的力量!“這里是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精神家園”,不覺想到了上海原父母官大老虎陳良宇們,他們天天都可以到此來瞻仰黨的初創(chuàng)者們的事跡并接受其精神洗禮的,可是他們卻敗壞了黨的初創(chuàng)者們崇高的信仰和偉大的事業(yè)!
四、在杭州,體味文化的西湖和浙大校園
我是吟誦著有關杭州、余杭的古詩詞在杭州待了四五天的。大多古詩詞是關于杭州西湖的,如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春題湖上》,又如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后雨》,再如元代白珽的《余杭四月》等。時節(jié)還不到四月,是不怕“幾家蠶事動,寂寂晝門關”的。相反正值傳統(tǒng)春節(jié)過大年,哪兒都很熱鬧,臨近西湖的武林夜市更是人山人海,擁擠不堪熱鬧非凡。
從大年初二至初六,我到西湖三次,去了浙大七個校區(qū)中的五個。
游覽西湖,我在兩天里有兩次合圍,沿湖堤幾乎繞了西湖一圈,感覺其文化景觀集中于兩道與古文人有關的大堤——白堤、蘇堤。第一次在傍晚,我瞻仰過“惜別白公”雕像,來到斷橋,看到了斷橋旁的一小片荷塘。畢竟剛立春,滿塘干荷桿斜立,每片枯荷葉都卷曲在荷桿上,全然沒有楊萬里六月荷塘“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那種萬綠叢中點點紅的景象。從斷橋沿白堤開始走,半道下起了毛毛春雨,淅淅瀝瀝,斷斷續(xù)續(xù)。若是在白天該多好!那樣我就能既欣賞到西湖“水光瀲滟晴方好”的絕美景致,又能體味到“山色空蒙雨亦奇”的獨特境味了。穿越蘇堤后,雨大起來了,我緊跑至湖邊公路打車回到住處。因在晚上每處景觀看不分明,沿堤見有標識即拍照,只照得了斷橋殘雪、平湖秋月、蘇堤春曉等景點標識。遺憾的是,白堤和蘇堤走完,我也沒確認到“湖東行不足”的地方,當然更沒看到“誰家新燕啄春泥”“春草才能沒馬蹄”的初春美景了。第三次我們一家沿西湖南面的玉皇山后公路騎行繞到了西湖邊,沿路包括在斷橋邊,我始終沒看到有梅花綻放——這節(jié)氣應該是有梅花綻放的吧,若有,也不會像南宋老詩人陸游那樣感嘆“寂寞開無主”了吧?西湖確實很美,美在其令人嘆絕的湖光山色,美在其千百年來沉淀的人文魅力,難怪白居易在《春題湖上》一詩最后感嘆道:“未能拋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br />
正月初三早上,站在如今成為浙大主校區(qū)的紫金港校園大門口時,我是不由地叫了一聲的:好氣派的校門!中間至兩側由大到小如五孔橋洞般的校門,氣勢非凡,顯示出面向世界的中國第一流大學的大氣魄、大境界。校園占地面積很大,幾乎都是仿古建筑。我專門注意了一下,其仿古建筑好多墻體不是雕鏤而成,而是采取上下等距縮磚顯空方式表現(xiàn)出來錯落有致的視覺之美,不知是否其本校建筑系精心設計。有的教學樓前專門鋪設有如圍棋子般的鵝卵石,很有江南園林的古韻味。遵其校規(guī),借孩子學生證之便,我和妻有幸進入浙大的圖書館瀏覽。其內每兩架書中間都設有感應燈,有人靠近翻閱書籍,燈光就亮了,感覺非常人文而溫馨。在海寧國際校區(qū)時教學樓內飲水機旁備有各種茶品,還有咖啡可現(xiàn)磨現(xiàn)沖而飲用。
浙大的每個校區(qū)都是對外開放的,但得提前預約,且在校園里游覽,可掃碼共享單車騎行,飯點可刷支付寶在學校餐廳就餐。我看到很多家長帶著孩子游玩,有次騎行交錯而過時,聽到一位年輕爸爸對車子上的小男孩說:“看到了吧,以后就上這樣的大學。振興國家不敢說,以后咱家就靠你振興啦!”我聽后不覺會心一笑。中國的家長們啊,帶孩子進入這樣的大學游玩,不都是為勉勵孩子好好學習嗎?
之所以轉了五個校區(qū),我雖未說出——也沒在網(wǎng)上查過,但覺得浙大校園一定有竺可楨校長的塑像!竺可楨是中國近代地理學氣象學的奠基者,是歷史氣候學的創(chuàng)建人。印象深刻的是中小學課本上講到他在人生彌留之際還記錄下當日的天氣狀況,真可謂“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果然在浙大最初的玉泉校區(qū)圖書館前,我看到了先生的高大塑像,我面對塑像鞠了一躬,而后如完成了一件必須完成的任務似的徹底放心了。
在海寧國際校區(qū)時我很想去錢塘江口看看,但因時間有限而未得。沒想到在西湖玉皇山后騎行時,大道正是沿著寬闊而奔涌的錢塘江——西湖水也是流入錢塘江而入東海的。來趟杭州雖未目睹杭州灣跨海大橋——記得這座大橋是2006年5月1日建成通車的,當時國家級別的剪彩通車場面至今還印象深刻——但看到了雖舊而仍氣勢如虹的錢塘江大橋。錢塘江大橋是近代橋梁專家茅以升所設計,中國自行建造的第一座雙層鐵路、公路兩用現(xiàn)代化大橋。錢塘江大橋也是命運多舛,三年建成通車后三個月,國民黨軍隊為阻止日寇鐵蹄踏上錢塘江南岸,大橋被炸毀,抗戰(zhàn)勝利后才又得以修復通車,成為杭州地標性建筑。在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上,我最敬佩的人物有兩位開創(chuàng)性基建大師,一位是建有錢塘江大橋的茅以升先生,另一位則是修建了“人”字形京張鐵路的詹天佑工程師。
甲辰龍年初春時節(jié),深情走過祖國東南的蘇滬杭。作為一位文化人,既感受著國家改革開放前沿都市的現(xiàn)代化氣息,又著重體味著這些地區(qū)久遠而至現(xiàn)代的文化氛圍,它們給我以“腳踏實地”“名實終副”的身心感受,給我以多方面無窮盡的啟迪和思考,有益于自己今后的生活、生命和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