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根與魂】【星月】我的豫劇情緣(隨筆)
小時候,我并不喜歡看戲,更喜歡看電影。那時候農村的精神生活很匱乏,看電影確實滿足了人們的精神享受。
說到唱戲,就不得不說我們那兒的“趕會”。趕會包括幾方面的內容:一是禮尚往來。除了春節(jié)、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和紅白喜事,就只有過會老百姓才會走親訪友串親戚;二是商品交易。以前交通不發(fā)達,人們買東西很不方便,過會時會有很多商販來賣東西,所以會場也是貿易市場;再者就是唱戲了。每次過會都要請個劇團來唱戲,為過會助興。因此,我們這兒過會很是熱鬧,上午招待親戚,下午購置家里需要的物品,到了晚上閑了下來,就可以坐在戲臺下盡情地欣賞戲曲了。
可對于我們這些孩子來說,過會我們更愿意去盡興地玩。拿著媽媽給的幾角零花錢,去會場上買各種美味的小吃,然后跟著小伙伴在會場上閑逛,很少在戲臺下逗留。
除了過會,接觸戲曲就是看戲曲電影。小時候,農村生活條件差,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一樣貧瘠??措娪熬统蔀橐环N很好的精神享受。那時候,一般都是一些黑白電影,大部分是戰(zhàn)斗片,彩色電影很少,愛情電影更是到了八十年代才時興起來??墒菓蚯娪皡s比較多,而且還有好幾部戲曲電影是彩色的,這比戲臺上看戲要精彩得多,所以,我通過戲曲電影接觸了很多戲曲。除了豫劇,還有越調,曲劇,黃梅戲,京劇,越劇,評劇等等,這些戲曲電影,為我打開了一扇了解戲曲的大門,讓我漸漸喜歡上了戲曲,特別是河南的豫劇。
對河南的農村人來說,豫劇已經深深浸潤在了他們的骨子里,成為代代相傳的基因。無論男女老少,大部分都會哼一兩句豫劇,更有甚者,還會唱上幾段。以前在生產隊里集體干活,社員們一邊干活一邊“飆戲”,無論是鋤地,還是摘棉花,你唱幾句,我對幾句,就像廣西人對山歌。到了農閑時節(jié),幾個戲曲愛好者還會聚在一起,有的拉二胡,有的敲梆子,有的捧笙,還有幾個會唱段子的“票友”,一個小型豫劇演唱會就開始了。有唱的,有看的,很是熱鬧。
農村人辦事,也離不了戲曲。辦喜事的會在家里安個大喇叭,連續(xù)兩天播放喜慶的豫劇唱段,豫劇《朝陽溝》是必放曲目。辦白事播放的就是哀傷的唱段,比如《秦雪梅吊孝》,《大祭樁》等等,后來條件好了,辦白事還要請一個響器班,唱小戲,吹曲子,熱熱鬧鬧打發(fā)親人上路。
真正走進戲曲,是在我十四歲那年。那一年,九中的王有生老師得知洛陽市豫劇團來我市招收學員,就在附近幾個村里召集了十幾個嗓音條件不錯的男孩子和女孩子,集中到學校教我們學戲。我們像戲校的學員一樣,每天來到學校練嗓子,走臺步,練習踢腿下腰等戲曲表演技巧。通過兩個月的學習,盡管我們當中僅有一個男孩考上了戲校,但我學會了好幾首戲曲唱段,更重要的是我從此喜歡上了豫劇,這應該是我最大的收獲。
通過這次學習,我了解了豫劇的幾大名派,認識了常香玉,馬金鳳,唐喜成,魏云等豫劇名家。因為王老師說我的嗓音高亢明亮,清澈干凈,適合唱青衣,所以就教我學唱了常香玉大師的幾個唱段。從此以后,我就有了一個愛好——唱戲。直到現(xiàn)在,我還能跟著樂隊唱十幾段豫劇,除了王老師教我的那幾段,我還自學了好幾段。
豫劇歷史悠久,因為伴奏時需要用一對黑木梆子打節(jié)奏,因此又名“河南梆子”。它分為豫東調,豫西調、沙河調和祥符調,在傳承和發(fā)展的過程中,涌現(xiàn)出很多名家。除了人盡皆知的常派(常香玉),代表曲目“紅白花”——《拷紅》《白蛇傳》《花木蘭》等;馬派(馬金鳳),代表曲目“一掛兩花”——《穆桂英掛帥》《花打朝》《花槍緣》等;唐派(唐喜成),代表曲目《三哭殿》《血濺烏紗》《南陽關》等;閆派(閆立品),代表作《秦雪梅》《三上轎》《盤夫索夫》等;崔派(崔蘭田),代表曲目《桃花庵》《賣苗郎》《八珍湯》等……后來又涌現(xiàn)出了很多新生代的豫劇名家,比如劉忠河,代表曲目《打金枝》《三打金枝》等;鶴壁本土名丑牛得草,代表曲目《七品芝麻官》《三愿意》等;李樹建,代表曲目《清風亭》《程嬰救孤》《大登殿》等……如今豫劇名家數(shù)不勝數(shù),像任宏恩、張寶英、王清芬、虎美玲、李金枝、賈文龍等等,真乃人才濟濟,高手如云。
豫劇唱腔既豪放,又溫婉,伴奏有京胡、二胡、板胡、古箏、琵琶、揚琴、嗩吶、笙、笛子等弦樂和吹奏樂器(文場),也有大鼓小鼓,鑼、镲、缽、鐃等打擊樂器(武場),因此戲路廣泛,既可以演繹男女纏綿情感豐富的文戲,也可以演繹場面熱鬧展現(xiàn)武功的武戲,經過數(shù)百年的發(fā)展,流傳下來很多優(yōu)秀傳統(tǒng)劇目,文戲有《白蛇傳》《拷紅》《秦雪梅》《淚灑相思地》等,武戲有《穆桂英掛帥》《花木蘭》《花槍緣》等,這些劇目,有的謳歌了男女之間忠貞的愛情(如《秦雪梅》《大祭樁》),鞭撻了見異思遷的始亂終棄(如《淚灑相思地》《桃花庵》);有的演繹了愛憎分明的家國情仇(如《花木蘭》《程嬰救孤》),贊頌了舍小我顧大家的高尚情懷(如《三哭殿》《貍貓換太子》);有的贊頌了心系百姓的清官(如《七品芝麻官》《血濺烏紗》),有的贊頌了人間親情孝道(如《賣苗郎》《八珍湯》《清風亭》)……有的結局花好月圓,讓人高興,有的結局生離死別,讓人忍不住流淚,每次看戲,我都會隨著劇情的發(fā)展一會兒傻笑,一會兒流淚,真的就像老人們說的“唱戲的是瘋子,看戲的是傻子”。
解放后,在繼承古老傳統(tǒng)戲曲文化的基礎上,河南省戲曲界的藝術家們緊跟時代潮流,又創(chuàng)作了很多精彩的現(xiàn)代戲,比如贊頌農村新氣象的《人歡馬叫》,贊頌知識分子上山下鄉(xiāng)的《朝陽溝》,《朝陽溝》久唱不衰,至今還傳唱在中州大地;還有任宏恩主演的探討如何孝敬老人的《我愛我爹》以及如何教育子孫的《我愛我孫》;謳歌一心為民好干部的《李雙雙》《村官李天成》《大石巖》等,這些新戲接近人們的生活,受到了大家的喜歡。隨著更多的新編戲曲不斷產生,豫劇被注入了更多的新鮮血液,也有更多的新生代演員出現(xiàn)在了人們視野中,豫劇不斷推陳出新,與時俱進,說明豫劇這一古老劇種有著頑強的生命力,欣欣向榮。所以說,豫劇是唯一不用國家補貼就可以養(yǎng)活自己的劇種。
上世紀九十年代,河南電視臺推出了一個戲曲綜藝欄目《梨園春》,一開播就受到了全國戲曲愛好者的喜歡,收視率居高不下。通過這個欄目,讓全國乃至全世界的戲曲愛好者認識了豫劇,了解了豫劇,喜歡上了豫劇。更有上至七老八十的老年人,下到三四歲的小朋友參與到“戲曲打擂”這一活動中來,一批又一批優(yōu)秀演唱者應運而生,有的擂主甚至通過參賽改變了自己的命運,成為專業(yè)的戲曲表演藝術家。《梨園春》堅守二十四年,成為河南豫劇這一優(yōu)秀文化的傳承者、傳播者和記錄者,成為河南省乃至中國對外文化傳播和交流的一張靚麗的名片。2006年,豫劇被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豫劇在中國乃至全世界都有著極強的影響,豫劇也是分布地域較廣的一種戲曲,在中國,西至新疆,東至山東,北到山西甘肅,南到江蘇,都可以找到豫劇劇團的影子,甚至在臺灣省,也有豫劇的存在。這是因為解放前逃難的河南災民把豫劇帶到了祖國各地,豫劇就像堅強的河南人,落地生根,有著很強的適應性。
因為戲曲的特殊性,其主要演出地點除了劇院,走街串巷也成為其主要演出形式。在河南農村有個童謠:“拉大鋸,扯大鋸,姥姥門口唱大戲。接姑娘,請女婿,小外孫子也要去?!背浞终故玖嗽≡谵r村的這一喜聞樂見的演出形式。每個村莊唱戲時,簡直是萬人空巷,孩子們早早就拿著凳子來到戲臺下占座,開戲后,戲臺下人山人海,就連戲臺邊的樹上都爬滿了看戲的人。唱到精彩處,掌聲喝彩聲連連不斷;唱到悲憤處,眼窩淺的嬸子大娘熱淚橫流,與臺上的演員同悲同喜。到了現(xiàn)在,城市化發(fā)展讓農村人數(shù)銳減,每逢唱戲,臺下的觀眾變得寥寥無幾,大部分都是些老人,可是,哪怕戲臺下只有一個人,甚至沒有一個人,只要戲一開場,演員們一定會按部就班地唱完,絕對不會偷懶?;∏?,因為戲曲行里有規(guī)矩,戲比天大,“戲一開場八方聽,一人三鬼四神靈,一旦開場不能停,一曲終罷須送行?!闭f的就是唱大戲唱古今,唱的都是過去的歷朝往事,所以很多鬼神都會來找自己的影子,唱戲會招來神靈聽,因此有這個規(guī)矩。
豫劇唱腔或豪放,或悲愴,或溫婉,或華美,戲詞都來自河南方言俚語,通俗易懂,很接地氣,在很早以前沒有字幕的情況下,也能被文化程度不高的農村人理解接受。豫劇演員扮相精致,戲服明艷華美,演員唱念做打,身段步法很有講究,往臺上一站就是一道靚麗的風景線。我小的時候,演出方式還很落后,搭的戲臺都是手繪的幕布,人物出場把相應背景的幕布拉開;后來有了幻燈片這一技術,就在白色幕布上投上相應的背景;到了現(xiàn)在的數(shù)碼時代,豫劇演出也變得日益高大上了。背景用的是數(shù)碼影像多媒體,字幕也是鮮艷奪目的電子屏幕,伴奏除了原來的傳統(tǒng)樂器,更是增添了不少電聲設備,使唱腔更加華麗動聽。
可是,坐在戲臺下看戲,對于現(xiàn)在的我,已經成為一種奢望。
由于工作原因,我離開了老家來到了城市,偶爾也會去劇院觀看一場高質量的戲曲演出。可是,我更懷念坐在農村的露天戲臺下看戲的場景,那是我的童年,我的青春,那時的我還懵懂,那時的父母也還年輕??上В磺卸蓟夭蝗チ?。豫劇,伴隨我長大,給我的一生留下了最美好的記憶。當我懷念豫劇時,只能找個無人的地方,高聲唱上幾句熟悉的唱詞:
“劉大哥講話理太偏,誰說女子享清閑……”